隨著2022年的結束,各車企的年度成績單和今年銷量目標都逐一被公開,其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持續高速發展下,2023年電動車市場的發展走勢再度引來了關注。
為此,教授將對銷量目標、價格戰、插電混動、入門車型及政策影響等5大關鍵詞進行解讀,盡可能對今年市場走勢作出相對清晰的預判。
按照乘聯會統計,去年乘用車市場累計零售2054.3萬輛,同比增長1.9%,算是艱難保持了正增長成績。
在大市表現一般的情況下,市場機會依舊集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,2022年該市場賣出567.4萬輛,同比增長90%,盡管增幅不及2021年的168%,但成績也可以說是足夠驚艷。
在此背景下,乘聯會預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增幅將進一步放緩至49.8%,總量達到850萬輛,其中凈增量接近300萬輛。
為了在這300萬輛增量分到更大一杯羹,目前不少車企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年度目標,例如埃安提出要沖擊60萬輛,對比去年同比增長超過85%。
另外極氪方面提出要賣出14萬輛,同比增100%,至于蔚來則認為今年達到20萬輛、超越雷克薩斯沒有問題,這般成績將實現同比增長64%,較之去年34%的增幅幾乎翻倍,可見蔚來認為2023年將是其二次增長的新開端。
更有甚者,初來乍到的長安深藍及阿維塔在去年均只有1款產品的情況下,兩者打算今年實現爆炸式增長,其中深藍計劃實現40萬輛的目標,同比增長12倍,另外阿維塔也希望能夠做到10萬輛,可以說是要用一年時間復制出一家蔚小理來。
在乘聯會估算出今年85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大盤里,這一方面是提供了不俗的需求支撐,而從產能供應端來看,今年各車企的產能爆發同樣是助推高預期的關鍵因素。
根據此前報道,蔚來、小鵬和理想將可以分別在今年實現30萬輛、40萬輛和50萬輛的設計產能,另外埃安也達到40萬輛,至于新能源領頭羊的比亞迪則將高達300萬輛產能。
在部分車企出口量不大,甚至是還沒有出口計劃之下,坐擁如此大體量的產能規模想必將對國內銷售端造成不少壓力,這也將極大考驗著市場需求的熱切程度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去年特斯拉上海工廠將產能提升至年產110萬輛之后,官方原計劃將在今年中進一步升級產能至200萬輛,但由于對市場需求的擔憂,近日該擴產計劃已經被推遲。
在市場巨頭都開始憂慮之下,各車企仍需要拿出更多實質行動來完成這般“大躍進”計劃。
之所以特斯拉出現擔憂,離不開其去年交付量只增長了40%至131萬輛,沒有兌現年增50%交付量的目標。
另外如果單從中國區銷量來看,2022年特斯拉賣出43.98萬輛,同比增長37.14%的幅度進一步遠離了50%的目標。
有見及此,難怪特斯拉在開年不久便率先在中國市場進行價格下調,最大降幅達到4.8萬元,創下了特斯拉中國區售價的歷史新低。
在此不久后,特斯拉在全球多地市場同時進行降價,其中Model Y在美國市場最高降價23%,在德國也出現了超過18%的降幅,可見特斯拉是計劃從年初開始就實行大規模的訂單爭奪戰。
在特斯拉使出降價大招后,有消息指特斯拉中國3天內收獲3萬輛訂單,同時Model Y后輪驅動版及長續航版的交付時長也延長到2-5周,此外特斯拉在美國市場的庫存也因此下降了超50%,由此可以看出該品牌的受歡迎程度之高。
眼見著特斯拉強勢進擊,國內車企也開始采取跟進策略,其中飛凡宣布推出限時2.1萬元的優惠政策,華為問界使出最高3萬元的調價力度,零跑推出5000元抵30000元的折扣活動,至于小鵬也宣布了最高3.6萬元的優惠政策。
顯然,如今國內20-30萬元市場區間的價格戰已經打響了。
不過相比于采用降價策略,包括威馬、埃安、深藍、比亞迪在內的一眾車企則走上了漲價的道路,至于近日極氪亦出來表態稱不會跟風對旗下產品進行價格調整,這樣“硬剛”的選擇也讓人好奇它們的訂單量厚度問題。
只是如果以上車企單純打算以漲價策略來讓用戶鎖單的話,如此硬剛的期限想必不會持續太久。
事實上有來自一線的銷售人員指出,往年優惠政策多數會在3、4月份的時候開始推出。
因為一方面經銷商在前一年底已經通過大力度優惠來清庫存,另外到了1、2月份又因為過春節的原因,市場銷量本身不會太好,因此基本上是到3、4月份才會推出相關政策來提振表現。
所以目前部分車企選擇提前降價,多數還是因為受到特斯拉“搶跑”降價的影響,這點根據現時降價車企多數是20-30萬元區間的新能源企業也能看出。
照此來看,雖然價格戰對比以往要提前啟動,但不排除后續還有進一步的下調空間,這點要結合一季度率先降價車企的訂單增量來判斷。
進一步來看,既然新能源車企已經展開了價格戰,那么燃油車方面還可以幸免嗎?
大概,更好的購車時機仍在后頭。
QQZwDsgOfcdnFr7koaSXUSiveP9xicsoAA/1000">
之所以特斯拉有能力一再采用降價手段來刺激銷量,離不開其極致的成本控制能力,從極簡的用料配置,到極高的生產效率及規模體量,乃至是出色的自研能力,特斯拉確實在成本把控方面可以做的文章不少。
與之相反的是,考慮到中國品牌慣常采用了高配置+低售價的性價比打法,加上銷售體量本身不可同日而語,因此中國品牌在跟進特斯拉降價策略的做法上,實際要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壓力。
鑒于以特斯拉為首的純電車企已經將價格帶下探到20萬元附近,那么對于后發車企來說,成本更小的插電混動方案或將成為力推方案,以此來應對這般競爭壓力。
在此其中,過去一年比亞迪有一半銷量都是來自插電混動,另外長安深藍SL03也在幾個月內完成了3萬銷量,可以看出帶大電池的插電混動方案確實是用來抵御純電車型的利器。
在此基礎上,去年哪吒和零跑均提出了要發展增程混動,其中前者在提供哪吒S增程版的基礎上,后來又發布了自研的增程器,至于零跑C11和C01的增程版本亦已整裝待發,即將在今年完成上市。
再者,近日吉利亦放出消息指,之后或會推出自研的增程器,以吉利這樣的行業龍頭入局姿態來看,可見增程混動已然成為了不容小覷的技術路線。
此外同為行業龍頭的長城也沒有閑著,哈弗今年將上市的首款車型將是作為插電混動產品的哈弗H-DOG,考慮到該車有著全新車型的身份,而非基于現有哈弗狗系列改造的新能源版本,由此可見哈弗打算借插電混動車型發力新能源市場的決心。
在去年567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里,純電動車占據了425.4萬輛,插電混動則賣出142萬輛,應該說大家在購置新能源汽車的時候,更愿意一步到位來購入純電動車。
在純電動車本身足夠強勢之下,加上如今又積極開打價格戰,那么留給更多傳統車企反擊的做法,除去是加快推出全新純電車型以外,另一途徑就是將自身燃油車轉化為插電混動產品,并且將價格控制在跟原來差不多的水平,而這點實際就是比亞迪正在做的事情。
考慮到去年賣出的142萬輛插電混動里面,有近乎95萬輛都是屬于比亞迪的,應該說其它品牌仍有著不少可提升的空間,這點我們拭目以待。
從政策層面來看,2023年是新能源汽車國補退出的節點,但由于此前退坡力度較大,以及價格戰的開打,實際上今年國補退出一事已然很難對大市造成太大的波瀾。
在此基礎上,今年大家對于宏觀經濟以及汽車大市的判斷,大概離不開“刺激政策透支需求”、“經濟復蘇效果”以及“美國衰退沖擊”這三方面的考慮。
去年中為了提振國內汽車消費,財政部第三次拿出購置稅減半的政策,并且將覆蓋車型提升到2.0T產品,由此擴大了政策普惠面。
從結果來看,2022年汽車大市取得正增長的成績可以說是換來了正面的成效,但據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透露,在購置稅減半政策啟動后,給下半年乘用車銷量帶來了145.2萬輛增量,只是仍不及此前預估的200萬輛。
再者,根據前兩次實施購置稅減半政策的后續市場表現來看,由于已經提前透支了消費需求,因此后來大市走勢并不樂觀。
而關于經濟復蘇方面,近日多地召開地方兩會,多數省市選擇將GDP增速目標較2022年下調的做法,此舉也不難看出大家對于今年經濟環境的謹慎態度。
另外考慮到目前外界對于今年美國經濟衰退有著一致性的預期,不難預見這將對國內經濟復蘇帶來更多的挑戰。有見及此,難怪車企們從一開年就打價格戰來爭奪訂單了。
雖然當前市場對于今年車市的預期不算樂觀,但最壞的時刻大概已經留在了2022年,只是說現階段要想搭上高速增長的列車并不容易,需要大家真刀真槍來肉搏火拼了。
為了避免成為倒下的那一個,在拿出降價手段以后,各車企還需推出更多入門車型來完成走量任務。
過去大家說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格局,是“兩頭大,中間小”的啞鈴型市場,其中低端市場的興旺在于滿足了人們最基礎的代步需要,至于高端市場的熱銷則認為是富人花錢買玩具。
不過隨著特斯拉的大力帶動,以及埃安、比亞迪等品牌的強勢崛起,可以說市場里最后一塊難啃的骨頭終于被攻破了。
事實上參照技術采用生命周期的說法,在新技術滲透率超過16%以后,就意味著這一技術已經跨越鴻溝,進入到主流市場應用階段。
而在2021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達到14.8%以后,確實我們也在去年看到市場繼續高歌猛進,進一步拉升到了27.6%。
2023年會如何發展?按照乘聯會預測,今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將達到850萬輛,市場滲透率會進一步提升至36%。
那么要達此成就,無疑將更多依仗于主流車型市場份額的拉升。
可以預見,在前期各品牌完成了品牌向上的進擊以后,從今年起都會將推進方向指向主流市場,其中智己計劃推出瞄準特斯拉Model 3和Y的產品,而同樣定位的埃安Hyper GT則已于去年廣州車展上亮相。
另外去年極氪009將售價拉升到50萬元以上之后,官方也說到今年將推出20萬級別的產品,至于飛凡、小鵬等品牌亦有著差不多的計劃。
隨著今年20-30萬級別新能源車型將迎來爆發,加上價格戰已經開啟,看來該級別市場的惡戰是難以避免了。
另一方面,在宏光MINIEV持續稱霸A00市場,同時去年該級別市場份額高達14%以后,目前該領域已開始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,這也倒逼著各車企要完成產品升級的布局。
正因如此,今年五菱準備好了繽果和電動“吉姆尼”,此外比亞迪也將推出海鷗來進擊A0級市場,在兩大新能源巨頭同時發起猛攻下,A0級市場的新能源滲透率必將得到大幅提升。
隨著“兩頭大,中間小”的啞鈴型市場逐漸往中間地帶收縮,應該說各車企之間的近身肉搏戰才剛剛開始。
對于飛凡、智己、嵐圖這類品牌而言,這是一次尋求翻身的重要機會,而對于哪吒、零跑來說則是一場關鍵的防御戰。
毫無疑問,關乎品牌生死的決賽已經到來。
2023年在相對悲觀的預期下開啟,而車企迅速反應過來的價格下調,雖然將會一定程度提振到市場表現,但可預見的利潤率下滑,以及新增訂單量的不確定性,也將成為掛在各車企頭頂上的烏云。
能否守得云開見月明,這就交由數據來給出答案吧。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(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)有轉載其他網站資源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